朱凤莲的回应带着鲜明的“大陆温度”:“欢迎台湾同胞来体验文化、科技、生活,想来就来,说走就走。”这短短几句话,藏着大陆对台胞的三重用心:文化体验是让台湾同胞触摸五千年文明的根脉,科技体验是展示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活力,生活体验则是打破“滤镜”,让真实的大陆烟火气走进台湾民众的日常认知。比起传统的“观光打卡”,这种“深度体验”更像是一次“认知升级”——毕竟,当一个台湾人站在故宫太和殿前,或是走进中关村的科技实验室,他对“大陆”的理解,注定会超越新闻里的只言片语。
为什么陈之汉的北京行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?除了他本人的网红身份,更重要的背景是:大陆正用“真金白银”为两岸人员往来“拆墙”。今年7月刚实施的“首来族”台胞证免工本费政策,直接让首次来大陆的台湾同胞“零成本”办证;加上口岸落地签的便利措施,“说走就走”不再是口号。
要知道,此前从平潭入境的台胞办一次台胞证要花240元港币,这笔费用对普通台湾民众来说不算小数目。如今费用全免,看似是小事,实则是大陆用政策温度融化隔阂的“巧劲”。有台湾媒体算过一笔账:政策实施两年半,预计将有超百万台湾“首来族”受益。当越来越多台湾年轻人背着背包走进大陆,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旅行照片,更是对“两岸一家亲”最生动的诠释。
陈之汉的行程定在10月25日,而10月底正是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活动的关键节点。有记者追问他是否会参加纪念大会,朱凤莲的回答意味深长:“会邀请台湾同胞共同铭记历史,共享做中国人的尊严。”这句话没直接“点名”,却把历史与现实拧成了一股绳。
80年前,台湾从日本殖民统治下回归祖国怀抱,那段历史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。如今,一个在台湾拥有数百万粉丝的网红,选择在此时走进北京,本身就是对“历史记忆”的呼应。有评论说得好:“当‘馆长’在长城上直播,当他用镜头记录北京的胡同与高楼,他其实在告诉台湾年轻人:我们的根,从来都连在一起。”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历史教育,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。
在算法主导的时代,两岸民众对彼此的认知常常被“信息茧房”困住:台湾网友刷到的大陆,可能是“滤镜”下的刻板印象;大陆年轻人看到的台湾,也可能是被政治操弄的片面解读。而“馆长”这样的网红,恰恰是打破茧房的“钥匙”。
陈之汉在台湾以敢说真话、接地气著称,他的直播风格直白、真实,粉丝覆盖了大量台湾中下层民众。当他带着镜头走进北京CBD,尝一口胡同里的豆汁,和大陆网友互动,这种“无剧本”的真实体验,比任何宣传片都更有说服力。就像深港在线评论的那样:“他用脚步丈量的不是距离,而是两岸民众心中的偏见。”这种民间自发的“破圈”,比官方交流更具穿透力——毕竟,没人会拒绝一个真实、鲜活的中国故事。
其实,这不是“馆长”第一次来大陆。今年6月他逛上海、杭州时,国台办就曾送上祝福。从上海外滩到北京长城,从“试探性打卡”到“深度体验”,他的行程变化,折射出两岸民间交流的升级。
过去,两岸交流多是“官方对官方”“精英对精英”;现在,网红、博主、普通民众成了主角。他们用vlog记录大陆的科技园区,用短视频展示乡村的新貌,用直播连线让两岸网友“云见面”。这种“去中心化”的交流,正在重构两岸对话的语境——当台湾年轻人看到大陆同龄人在直播间卖农货、在实验室搞研发,当大陆网友发现台湾夜市的小吃和福建同源,那些被政治炒作的“对立”,自然会在真实的互动中消解。
有人说,陈之汉的北京行是“网红的流量之旅”,但在我看来,这更是一次“两岸认知的破冰之旅”。从免证费的政策善意,到历史节点的记忆唤醒,再到网红镜头下的真实中国,大陆正在用最柔软的方式,打通两岸心灵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