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

“借刀杀人”太阴险!二战的真正元凶,不是德国,而是美国?

在很多人看来,至少就纽伦堡战犯审判来看,二战的爆发纯粹是因为德国领导人的野心,这固然有其道理,但并不是全部原因。

在很多人看来,至少就纽伦堡战犯审判来看,二战的爆发纯粹是因为德国领导人的野心,这固然有其道理,但并不是全部原因。

事实上,德国一开始并非想要发起一场全球性战争。一来,德军将领不支持这么做。比如说,当德国政府准备重新占领莱茵河非军事区时,就遭到了德军将领的抗议,迫使德国政府最初只派遣了小规模部队进行试探。比如说,由于德军将领的反对,德国不得不减少了对弗朗哥的支持;再比如说,为了阻止德国政府夺取苏台德地区,德军将领甚至准备发起政变,从而避免战争。

“借刀杀人”太阴险!二战的真正元凶,不是德国,而是美国?

二来,如果德国政府一开始就打算挑起世界大战,就会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,但他们却并没有这么做,至少在二战爆发前没有这么做。事实上,德国领导人常对其海军将领们表示,“完全不用考虑任何与英国交战的风险”,而德国的海军建设也长期没有达到英法允许他们的限度。直到1939年夏秋,距离二战爆发只有不到半个月,德国领导人还在表示,“至少今后6年内不会和英国发生冲突”,更别说战争了。

三来,德国没有为全面战争做好准备。如果德国一开始就要征服世界,就要挑起世界大战,那么它肯定要早早地为全面战争做准备,要在二战爆发之后或者在前夕就要全面转向战时经济,但德国并没有这么做。事实上,德国全面实施战时经济是在1942年,在此之前,德国的经济政策一直在“备战”和“维稳”之间摇摆,而正是因为“转型过晚”,导致德国未能扭转在资源和战略上的根本劣势。

由此可见,德国起初并不打算挑起世界大战,那么二战怎么就爆发了呢?可能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。

首先,是英法两国的纵容。在进攻波兰之前,德国于1936年拿下了莱茵兰地区;1938年拿下了奥地利;1939年拿下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和部分立陶宛地区。在这个过程中,英法经历过挣扎甚至抗议,但最终都默许甚至配合了德国的扩张,这让德国领导人成功打击了国内反对派,并对自己的判断充满自信。

展开全文

英法为何要推行绥靖政策?原因其实很简单,因为他们在一战中真的被打怕了。比如说,英国在一战中死亡90万人,200万人伤残,家家户户披麻戴孝,民众厌战情绪非常浓厚;再比如说,由于大幅举债且耗尽黄金,英镑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逐渐被美元取代;一战还导致英国殖民体系松动,殖民统治维持成本剧增。就连丘吉尔都说,“我们是一手捧着《凡尔赛条约》,另一手攥着空钱包去对抗德国的”。

因此,不要去笑话英法蠢,实在是被打怕了,不想再打一次大规模战争了,再打一次,输了是输,赢了还是输,所以张伯伦、哈利法克斯才会不断对德国妥协,所以英法才会签署《慕尼黑协议》,才会坐视德军进入莱茵兰,开进苏台德,甚至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,并至少两次拒绝苏联提出的“遏制”德国的建议,深怕激怒了德国,战火烧到了自己的身上,最终却促使了二战的爆发。

其次,是德国领导人的“误判”。1936年莱茵兰再军事化、1938年吞并奥地利和慕尼黑协定中英法的退让,都让德国自信满满,认为英法“恐战心理”根深蒂固,根本不敢真的与德国交战。所以德国领导人在1939年8月,也即在二战爆发前仅一个月前夕,对德军将领们表示,“英国人最多只会虚张声势,他们连一个机枪手都不会派到波兰”。

“借刀杀人”太阴险!二战的真正元凶,不是德国,而是美国?

那么问题来了,此前一路纵容德国的英国为什么突然“挺身而出”,冒着与德国开战的风险去“保护波兰”?原因很简单,英法虽然推行绥靖政策,但其忍耐的确是有限的,1939年3月德国吞并整个捷克,就违背了与英法签署的《慕尼黑协定》,当月张伯伦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表示,“那个德国人欺骗了我,我再也不会相信他的任何承诺”,而英国之所以力保波兰,是为了让德国意识到“我们不会容忍进一步的侵略”。

说白了,英法希望用领土和小国“喂饱”德国,但德国却在他们的“喂养”中野心越来越大,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预期,所以张伯伦才会决定“止损”,但这已经来不及了。而德国由于一贯被纵容,所以也就错判了英国的决心,认为这一次英国和1938年9月的“部分动员”一样,不过是“虚张声势”,“保全体面”罢了,哪想到德军进入波兰,英法就对德宣战了(虽然是静坐战争)。

最后,是美国的“借刀杀人”。尽管英法的纵容,德国的“误判”是二战爆发的重要原因,但如果德国没有重振军备,没有恢复其强大工业与军事能力,二战也是打不起来的,那么是谁在帮助德国“重新武装”?答案是美国。通用为德军生产卡车和飞机引擎,杜邦向德国转让了关键的“合成橡胶技术”,美孚石油则帮助德国开发了“合成燃料技术”,德国战时70%的燃料依赖此法生产。

“借刀杀人”太阴险!二战的真正元凶,不是德国,而是美国?

此外,美国还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向德国提供了大约30亿美元的贷款,大约相当于现在的500亿美元,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,从而帮助德国重建了工业体系。1933年之后,美国甚至允许德国暂停偿还国际债务,历史学家亚当·图兹曾指出,美国为德国省下来的钱,成为德国重振军备的重要来源。更别说,美国还向德国大量出口战略物资,比如石油、废钢、机床,在德国扩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

那么,美国为何要积极帮助德国“二次崛起”?有些历史学家认为,这是美国在“借刀杀人”,故意帮助第三帝国崛起,从而“摧毁英国霸权”。

一方面,一战结束时,法国福煦元帅曾经表示,“这不是和平,这是 20 年休战”,可见一战之后仍有可能爆发大战,对此美国不会不知道;

另一方面,一战虽然动摇了英国的霸权,但美国想取而代之,依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,最好的方法,就是让欧洲再次爆发大战,最终摧毁“日不落帝国”,这样美国就能避免亲自动手,“坐享其成”。

由此可见,美国在明知德国会再次发起“复仇之战”的情况下,故意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德国崛起,这是不是“借刀杀人”就显而易见了。之所以持有这一观点的是“边缘历史学家”,是因为当今国际秩序是美国制定的,美国怎么可能允许这样的观点和主张成为历史语境的主流?这不是说二战的元凶是美国吗?所以,虽然这一观点有理有据,也的确符合战后国际政治的发展,符合当时的事实,但终究不是主流。

“借刀杀人”太阴险!二战的真正元凶,不是德国,而是美国?

综上所述,导致全人类浩劫的二战,是在多种复杂因素的推动下才爆发的,咱们认为,二战的爆发具有相当的偶然性,德国起初压根不想挑起世界大战。事实上德国也从未明确表示要“征服全世界”,甚至在闪击法国后,还幻想与英国“互认霸权”,德国的核心目标是东欧的“生存空间”。之所以酿成导致9000万人伤亡的世界大战,是因为英法的纵容,自己的误判,导致“身不由己”,只能一条道走到黑。

如果说,咱们能从二战的爆发中吸取什么教训,恐怕有三条。

其一,不要误判战略形势,不要误判对手,战争可能远比人们想象得要近,切勿陷入盲目乐观。

其二,一旦战争爆发,就必须要用全力,德国就犯下了坐视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战时经济转换过慢的错误。

其三,“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”,最好让别的大国相互消耗,最后自己再出来收拾残局,不要被人当枪使,为人做嫁衣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冰河马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xingpark.com/27419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