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事儿得从头说起,美国和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拉锯战越来越激烈,大家都盯着那些高精尖设备,尤其是光刻机。
要是这些机器突然没法修了,那可不是闹着玩的,生产线一停摆,损失得用亿来算。问题是,美国的管制一步步收紧,中国企业会不会真的走到设备“锁死”的那一步?

先说说美国那边从2022年开始的动作。那年,美国商务部就搞出了新一轮出口管制,针对半导体设备,尤其是那些能做先进芯片的工具。
三家美国大厂——应用材料、科磊和泛林——直接停了对中国客户的售后服务,连驻厂工程师都撤了。这不是小事儿,这些设备动辄上亿美元,坏了没人修,就跟买了辆豪车却没油一样。
到了2023年,荷兰的ASML也开始透风,说美国可能扩展管制范围,涉及到已卖出的光刻机零部件供应。那时候,中国市场对ASML的深紫外光刻机需求特别旺,很多企业还觉得自家情况特殊,继续下单。

结果呢,ASML在那年对中国交付了400多台设备,销售额占公司总收入的很大一块,但公司高层在财报会上直言,未来零部件供应可能会卡住。
转眼到2024年,事情升级了。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艾伦·埃斯特维兹从6月开始跑荷兰和日本,协调盟友加强出口控制。
9月,荷兰政府要求ASML为中国客户提供备件和软件更新时,必须申请许可证。这直接瞄准了浸没式深紫外光刻机,这些是中国芯片厂的核心家伙事儿。

要是许可证批不下来,机器出故障就得干瞪眼。举个例子,有家华东的芯片厂在那年下半年一台光刻机光学系统出问题,停机两周,从ASML要不到零件,只能用本地货顶着,但效率直降15%。
12月2日,美国商务部公布新规,针对140家中国实体,禁止供应商提供关键组件维护。埃斯特维兹在声明里强调,这是为了挡住技术流向军事领域。新规还包括对高带宽内存和量子计算工具的限制,虽然有些调整推到年底,但影响立竿见影。
ASML在那年前九个月对中国销售额70亿美元,占总收入36%,但新规让维修手续复杂化,供应商得逐案审申请,行政成本直线上升。
中国企业也没闲着,早从2023年就开始琢磨对策。长江存储科技的负责人公开表态,既然设备买得合规,后续维护却被卡脖子,那供应商就该回收机器退款,这才是公平交易。

这话主要冲着那三家美国厂去的,因为从2022年起,它们就中断售后,没回收过一台设备。中国企业花大价钱买的机器,现在用着用着就成隐患。
美媒一看这事儿,像是《金融时报》和彭博社,报道时带着点幸灾乐祸的味儿,说中国客户别指望退钱,商业场上钱到手了哪那么容易吐出来,只能自认倒霉。路透社也分析,尽管中国2024年从美国盟友那儿买了380亿美元的半导体工具,但维修限制让实际用起来打折扣。
供应商以国家安全为由,拒绝中国企业的法律维权。比方说,2024年上半年,好几家中国厂报告设备故障,从ASML要不到零件,生产线拖延好几周。企业内部开始转向本土维修,但关键部件像极紫外光源的校准,短期内本地化不了。

话说回来,美国的管制不是一成不变的,2025年继续深化。1月,荷兰政府宣布,大部分ASML对华销售不计入双重用途出口数据,这简化统计但加强审查。
3月,ASML在北京建新维修中心,提供有限支持,但还得走许可证流程。公司第一季度报告,中国销售额降了20%。8月,美国商务部堵上外国拥有的中国半导体厂出口漏洞,好多合资企业拿不到更新,生产线晃晃悠悠。
中国企业为此投大钱开发替代品,存储行业上半年测试国产光刻部件,虽然性能比进口差,但至少能顶一阵子。彭博社报道,2025年上半年,中国半导体进口额380亿美元,但维修限制造成利用率下滑。多家厂反馈故障率升了,因为没原厂支持,只能靠库存应急。

长江存储不是光说不练,2024年他们公开建议回收设备,虽然没成,但这信号很清楚:不玩儿公平,就别想赚中国钱。美媒像彭博社报道时,说中国客户难要回钱,合同虽有售后约定,但出口管制优先。实际上,从2022年起,美国三家厂就铁了心不管售后,中国企业瞪眼也没辙。
ASML虽想平衡商业和合规,但2024年新规后,对华交付量掉头向下。中国市场占ASML销售额近一半,但管制让公司股价波动大。
结语:
整体看,中国半导体离“锁死”近了,但反击让美媒那“自认倒霉”的调调听着有点虚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